碳化鎢因為其優異的物理特性所以被廣泛應用在很多行業中,甚至是一些你意想不到的行業中。作為一家專業的碳化鎢噴涂廠家,泰州海瑞斯對于碳化鎢的科研和制造實力還是比較強的。今天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下關于碳化鎢的一項研究:關于乙炔在碳化鎢和鉑表面上的結合和活化問題。
密度泛函計算用于評估碳化鎢的立方相和六方相結合乙烯作為不飽和烴的模型化合物的能力,因為它的吸附是重要催化過程的第一步。
計算得出以下穩定性趨勢:α-WC(0001)-C>α-WC(0001)-W> Pt(111)>γ-WC(001),結合能在-0.72范圍內變化至-2.91 eV。次表面層在結合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利于電荷在從體到表面的擴展范圍(大于6?)內重組,但是,表面的電子結構僅在最頂層被修飾。
幾何C 2 H 4的表面位置識別出活化,導致表面變形,這是由于在Pt(111),α-WC(0001)-C和γ-WC(001)中觀察到的表面原子在0.13–0.61?范圍內的向上移動所致能量分別為0.13、0.15和0.61 eV。
將碳化鎢上C 2 H 4的活化與其他過渡金屬碳化物表面進行了比較,這將碳-碳鍵延伸的一般分類分為一組,僅三個組。如果興趣是激活乙烯C[雙鍵,長度為m-破折號]C鍵,表面部位和結合方式應為II和III族。紅外光譜主要顯示四個有用的信號作為指紋,以支持和補充未來的實驗。
這項工作的結果表明,α-WC-W表面可能直接影響催化性能,而烯烴在α-WC-C上的結合可能導致表面中毒。與已知的α-WC(0001)表面相比,亞穩定的γ-WC(001)表面可能是一個有前途的系統,但是在其合成,穩定性和催化性能方面出現了挑戰。這些結果為進一步研究集中在乙烯和更復雜的不飽和烴加氫的實驗和理論研究鋪平了道路。